奇思妙想44
2005年,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,不顾儿女的阻拦执意和妻子离家出走,此后再无音信。10年后,一位衣衫褪色的老人被送进医院,才揭开了夫妻二人失踪的原因……
2015年深秋,贵州黔西南州医院急诊室里,医生看着病历上“朱敏才,81岁,脑溢血”的字样,忍不住叹气。送他来的村民红着眼说:“这是我们小学的朱老师,在山里教了十年书了。”护士翻找老人随身物品,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:穿西装打领带的男人搂着笑盈盈的女人,背后是大使馆的牌匾——那是2004年,朱敏才退休前的最后一张合影。
时间拉回2004年冬天,老两口看电视时,被一则山区孩子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新闻揪了心。“咱去看看吧?”孙丽娜试探着说,朱敏才盯着屏幕没吭声,第二天一早却把行李箱摊在床上:“收拾东西,去贵州。”儿女急得掉眼泪:“爸,妈,你们退休金够花,在家享清福不好吗?”朱敏才拍拍儿子的肩:“享清福的日子长着呢,孩子们等不起。”
坐了两天绿皮火车,又换乘三蹦子,才到了尖山苗寨小学。教室是土坯墙,窗户糊着塑料布,冬天漏风,夏天闷热。孩子们的课本卷着边,铅笔头短得捏不住,朱敏才蹲下身问一个小姑娘:“想不想学英语?”小姑娘怯生生点头,眼里的光像揣了颗小太阳。
头一年,朱敏才用退休金买了50套桌椅,孙丽娜把攒了半辈子的私房钱拿出来,添了黑板和粉笔。白天朱敏才教数学英语,孙丽娜带语文音乐,晚上两人就着煤油灯备课。孙丽娜总说:“老朱,你看那孩子眼睛亮的,跟星星似的。”朱敏才就笑:“比咱当年在国外见的星星还亮。”
山里缺老师,两人恨不得分身。朱敏才除了上课,还当起了“修理工”,修窗户补屋顶;孙丽娜则像妈妈一样,给孩子们缝补衣服,煮姜汤。有孩子冬天没鞋穿,朱敏才连夜踩着缝纫机做棉鞋,针扎破了手也没吭声。2010年,他们把宿舍腾出来当图书室,朱敏才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山路,从县城废品站淘回旧书架,又托人从贵阳买书。孩子们抱着新书不撒手,朱敏才摸着书架说:“这才是最好的礼物。”
2014年夏天,孙丽娜的眼睛突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,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视网膜病变,医生说可能失明。她攥着朱敏才的手哭了:“老朱,我看不见咋教书啊?”朱敏才把课本念给她听,让她背下来,第二天她照样站在讲台,凭着记忆讲课。孩子们都说:“孙老师讲的故事,比书上还好听。”
2015年10月,朱敏才刚上完课,在操场散步时突然倒下。孩子们围过来喊“朱老师”,他再也没睁开眼。弥留之际,他拉着孙丽娜的手:“别告诉孩子们……让他们好好学……”按照朱敏才的遗愿,他的遗体捐给了医学院。孙丽娜摸着他的照片说:“老朱,你看,今年有三个孩子考上大学了,有当老师的,有当医生的,他们没忘了大山。”
总结:十年“失踪”路,两位老人用退休金和余生,在大山里种出了希望。从外交官到山村教师,他们脱下西装换布衣,放下体面捧真心。朱敏才走了,但他和孙丽娜点亮的“星星”,正在照亮更多孩子的路。这份“离家出走”,是最动人的坚守,是刻在大山上的“初心”。